中新网10月21日电据香港大公报发自上海的报道,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最新公布的一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市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研究》的研究报告就指出,上海面临着十种潜在的“未来灾害”:风灾、水灾、震灾、火灾、建筑结构
老化致灾、地质灾害、潜在城市环境灾害、化学事故灾害、通信信息灾害、地下空间与浅埋生命线工程中的灾害,为上海市民和政府敲响警钟。
报告指出,虽然近年来上海对于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大增,但随着人口和经济总体规模的上升,城市重大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事故隐患将依然存在,并可能出现一些新灾种。一些看来无足轻重的细节,若不及时修补极可能成为上海的心腹大患,酿成悲剧。
玻璃幕墙让风灾更危险 在报告所列的十大潜在灾害中,风灾被列于榜首。上海因地理条件和地形特点的影响,易受台风、热带气旋、龙卷风等侵袭。1949年至今,上海所遭受的经济损失逾10亿元的风灾达15次之多。
现在,随处可见的高层玻璃幕墙大厦,为风灾增添了新的隐患。参加报告调研的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李文艺教授解释说,目前
高层建筑虽然有防风设计,但玻璃幕墙、大型广告牌和悬空
支架成为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特别是玻璃幕墙,因为黏结其所用
硅胶的有效期一般为20年,一旦老化就变得“弱不禁风”,玻璃很容易被风吹
脱落,危及行人安全。
环境污染加速建筑老化
除了传统的水灾和火灾外,一些平时看来微不足道的灾害也可能会成为上海的心腹大患。报告以建筑结构老化致灾为例,由于材料
开裂、
木结构腐朽等原因,建筑
承载能力会不断减弱,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里,这一趋势更快更严重。建筑结构老化容易在一些不利
荷载作用下发生突然破坏并造成灾害。据统计,美国每年因
混凝土中
钢筋腐蚀造成的损失达数百亿美元。日本新干线使用不到十年就出现大面积混凝土开裂等现象。
此外,地铁、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的开发,以及水管、煤气管、电缆等浅埋生命线工程的潜在灾害,尤其值得重视。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火灾和涝灾是造成地下空间损失最大的两种灾害,这类灾害一旦发生,受害对象往往不止于个别人,而是群体市民受害。
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
报告总结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上海城市的总体抗灾能力仍有待提高,而减灾研究力量也较为分散。因此,报告呼吁,上海应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包含应急联动、减灾协调、专家决策咨询等三大系统,对潜在重大灾害的防治加速立法,积累数据,并建设包括灾害信息、科技专家信息等内容的减灾管理大型数据库。
上海市的保险专家万忠明认为,灾害与保险的关系极为密切,保险的理赔功能可以在灾后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为了完善保险机制,建议有关部
门绘制一幅“上海自然灾害和政府防灾能力区划图”,指明不同区域发生自然灾害的数量以及防灾能力的强弱,这可以成为保险公司计算费率的重要依据,以最大限度发挥保险的理赔功能,降低灾害损失。
上海市有关部门专门以此报告为主题,举行了纪念国际减灾日专家座谈会,尽快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是与会者的共识。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幕墙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