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馆在赛后将成为集体育竞赛、文化娱乐于一体,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活动中心。
奥运场馆的建设是成功举办奥运会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中国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则明显
地吸取了以前各国举办奥运的经验教训。
精打细算办奥运 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北京仅比赛场馆就需要建设31个,其中包括新建永久性场馆12处,改扩建场馆11处,临建场馆8处,这不但牵涉颇广而且投入巨大,所以“节俭办奥运”的方针一直体现在整个奥运场馆的建设过程中。
奥运场馆的选址,是经过相关部
门多方论证并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后确定,遵循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而奥林匹克公园选址的一项重要考虑,就是想充分利用该区域已有的体育设施和酒店公寓设施,作为奥林匹克公园重要部分的奥运森林公园,也正好位于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区。
为了保护北京的旧城风貌和文物保护,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特意避开了所有的旧城风貌保护区,所涉及的保护性文物建筑也仅有娘娘庙一处,并且也已在公园原址修缮保护。
绿色人文唱主角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吴竞军介绍,“绿色奥运”理念在奥运场馆建设中主要体现在
建筑节能、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色
环保建材等方面。除了使用
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外,奥运场馆另一个有代表性的环保举措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奥林匹克公园和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等均采用了中水处理和雨水收集再利用技术,大大节约了用水。
而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顾问万嗣铨则指出,高科技的利用则为“绿色奥运”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据万嗣铨介绍,“鸟巢”和“水立方”的设计理念虽然都来自于外国设计单位的方案,但在结构计算、施工工艺、质量检验标准等方面都完全是中国人自主制定完成的。
奥运村是奥运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奥运村将紧接着迎来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和官员,因此在奥运村的功能设计上还考虑到了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万嗣铨说:“奥运村内的设施将不仅实现无障碍,而且我们已经考虑好了哪些房间将接待盲人,哪些房间将接待肢残人,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做了相应设计。”
“包袱”将成宝贵遗产 澳大利亚人在8年前缔造了奥运历史上的一段神奇,然而由于奥运后场馆闲置现象严重,在场馆建设支出上仅为26亿澳元的悉尼奥组委,却不得不用超过4亿澳元的多余支出来解决历届奥运会给举办国带来的难题。而如何避免中国也陷入“后奥运会效应”,也正是许多人所担心的。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介绍说,北京已从规划布局、功能设计和投资运营体制等三方面入手,力争将“包袱”变为宝贵遗产。北京地区新建比赛场馆中有4个位于大学校园内,就是考虑到赛后有利于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利用。此外,北京西部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较少,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的建成将弥补这一缺憾。
其次,从场馆功能设计上,奥运会的场馆除了可以进行体育比赛外,还兼顾了大众健身、展览、演出等多种经营的需要。比如,“水立方”在奥运会后将被改造成一个水上乐园,用于市民水上娱乐游玩。而且在投资运营模式上进行新尝试。北京奥运场馆通过
招标来确定业主,业主拥有场馆赛后30年的经营管理权。北京市在挑选业主的时候,不仅要看其是否有融资能力和建设能力,还要考察其未来30年的场馆经营方案。
场馆景观画布有望制环保袋 场馆内外的大幅背景板、旗帜等物品制作精良,画面精美,但可惜的是它们很难被再次使用,只能留作纪念或者干脆丢弃。记者从奥组委五棵松场馆运行团队了解到,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这些物品有望被制成环保袋发放给市民使用。在一年来的“好运北京”系列赛事中,为了节约和环保的目的,部分相同的景观设计物品被场馆之间互相借用,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大量装饰用品属于一次性使用。五棵松场馆运行团队形象景观经理徐恺说:“这些材料和工具都是绿色环保的,使用之后就扔掉确实可惜,很浪费。目前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发给工作人员留作纪念。”北京奥运会的形象景观制作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到那时的景观布置将会更为丰富。徐恺向记者透露,奥组委已经在考虑赛后如何处理景观物品的问题。他说:“这些物品的材质、工具都是环保产品,奥运会结束后会跟场馆的环境部门结合,将它们妥善处理。现在有一种方案是,把这些画布、旗帜制成纪念品和环保袋,这一方案正在进行中。”如果制作纪念品和环保袋的方案能够最终成行,奥运会结束后广大市民就可以拎着带有奥运会气息的袋子去购物了。这样一来,既能分享奥运的喜悦,又能将节约和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