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指出,2016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
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从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建筑业将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可以称的上建筑业2016年的头等大事。
因抵扣项不足、建企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再加上在增值税环境下,逃税漏税的难度加大,面对11%的税率,很多建筑企业实际税负上升或将在所难免。
对建筑企业更要命的是,营改增后,原有挂靠经营模式将受到致命的冲击。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因为增值率是进项和销项环环相扣,所交税额为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值,企业要对项目部的资金、票据和物资等实现全面管理,才可能对进项税票全面管控,以避免因项目部虚开增值税,而导致企业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承担刑事法律风险的情况出现。
一、传统挂靠模式被终结进入倒计时
1、政府重拳出击挂靠 建筑质量得到保证
挂靠为什么被人们深恶痛色,关键是因挂靠而带来的工程安全和建筑质量问题。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都离不开挂靠企业(个人)所为,建筑质量带来的楼歪歪、楼脆脆也越来越多。所以住建部从2014年9月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狠抓工程质量。
从近两年整治的成果来看,客观来说效果不太明显,但其表明了政府处治挂靠的态度和决心。导致处治挂靠不明显的原因很多,其重要原因还是缺少有效手段,这也是住建部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四库一平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四库一平台”将终结挂靠时代
《住建部四库一平台,对挂靠、挂证影响究竟有多大?!》一文,对“四库一平台”对挂靠、挂证的影响已做了详细的分析。
总的来说,“四库一平台”要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实现企业、人员、项目和信用四库互联互通,以身份证可以查人员,以单位名可以查人员,以人员可查单位,最终达成从个人执业注册——企业资质申请——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程项目投标——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努力避免个人资质和企业资质挂靠的乱象。
四库一平台已于2015年底初步实现全国31个省数据互联互通,目前已部分功能发挥作用,有些功能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可以预测的是,不远的将来,四库一平台必然全面启用,正式全面启用之时就是传统“挂靠”终结之日。
3、营改增后,传统挂靠企业法律和税负风险大增
《"营改增"后,建企若不改变传统挂靠经营,要么倒闭,要么坐牢!》一文,详细阐述了“一脚踢”的传统挂靠模式,在增值税机制下,因疏于管理的企业将带来的两个巨大风险:
1)因进项税额不足,面向1-3%挂靠管理费,11%的税率下的增值税将直接让企业因巨亏而很快倒闭;
2)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法人代表和相关高级管理人员等着坐牢。
传统的挂靠模式在5月1日建筑业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将寸步难行,企业必须要加强项目直管能力。
4、强化个人执业资格,让传统挂靠模式失去生存土壤
近年来,各届政府一直在强调,未来建筑业将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2014年0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明确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探索从主要依靠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实施市场准入,逐步转变为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工程担保、保险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优胜劣汰。
在新版《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中专业承包资质由原来的60项减少到36项,劳务资质不再区分劳务资质类别与划分等级,该版资质标准已实质性走出了淡化的重要一步。
据悉,企业资质未来将不分类别(即:没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之分)、没有级别(即:不再有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之分)、只按专业设置少量的施工承包许可资质。以后只实行许可证制度(类似于民办学校办学许可和律师事务所许可),由市场确定企业的竞争力。《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中的“施工劳务企业资质标准”已率先取消了资质级别。
淡化企业资质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将让传统挂靠失去生存的土壤,同时资质时代的终结意味着中国建筑业品牌时代的到来!
二、走出去,寻求新型挂靠模式
“挂靠”这个字在建筑业非常敏感,可谓谈“挂靠”而色变,因其不仅违法了《建筑法》,还代表着质量安全事故!
而走出建筑业,所谓的挂靠其实比比皆是!挂靠就是没有资质(或低资质)和品牌的企业、个人,经与拥有资质和品牌的企业协商并达成协议后,以该企业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同时向品牌企业交纳一定的费用,并接受其管理。例如:餐饮连锁行业的肯德基、麦当劳,酒店行业的如家、七天等等,这些行业类似于挂靠的经营不仅存在,而且活得很好,只不过其美其名曰“特许经营”、“联盟”,我们姑且称为“新型挂靠模式”!
而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挂靠模式”,与肯德基等特许经营的“新型挂靠模式”不同的是,前者基本上不参与挂靠企业(项目)的经营管理,挂靠企业向被挂靠企业只是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是弱总部强分公司或强项目部,总部除一张资质证书以外基本上没有能力提供实质性服务;而后者,不仅提供市场认可的品牌,还为加盟企业提供完整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全程经营辅导和管控,以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是强总部、弱分子公司。
三、企业服务的提升是关键
在新市场和新政策背景下,“一脚踢”的传统挂靠模式已没有生存空间,传统挂靠企业只有一条路:立即筹划并着力加强总部管理与服务能力,发展成为如同肯德基、如家快捷酒店等类似的新型挂靠型企业。
第一:服务能力提升。能够为挂靠的项目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例如: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每个项目部的材料成本,项目实施标准化管理指导,信息化服务平台等,这些服务可以让挂靠企业(个人)轻松管理并降低成本。未来企业挂靠的不是资质,挂靠的是你的品牌和服务。
第二、管控能力加强。只有管控能力加强了,建筑质量才能有保证,建筑安全事故才能压缩到最少,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法律风险和税负风险才能降到最低,企业才能长久而稳定的发展。
究竟如何才能打造成为一个服务能力强、管控能力佳的新型建筑企业,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从一个主要以收取管理费为主的资质型建筑公司向管理型品牌企业战略转型,未来更多向项目部输出“管理”。
2、企业组织:企业变革,首先来自于企业老板自身的变革,然后是企业组织的变革与优化。
3、管理制度优化:面向新的战略和管理模式,各类管理制度都要调整与优化,以适应新的变化。
4、业务流程梳理:管理制度是山,流程就是水,好的流程,支撑企业业务发展就如行云流水。
5、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是总部各项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总部价值的重要体现,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大公司做强做大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标准化建设的非常好,优秀施工企业也有个共同特点:标准化做得强。
6、集中采购能力:集中采购不仅是一种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可以通过总部谈判能力,为项目部压缩成本。
7、信息化平台搭建:信息化是支撑企业标准化落地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服务与管控的载体,没有实施信息化的企业都不能称作为现代化企业。
建企若要改变传统挂靠管理模式,将挂靠项目当作直管项目部来管,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1)企业有没有能力管?
2)项目经理愿不愿意让你管?若不能全面管理,企业也有两个选择:
第一种选择:因进项税额不足,面向1-3%挂靠管理费,11%的税率下的增值税将直接让企业因巨亏而很快倒闭;
第二种选择: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法人代表和相关高级管理人员等着坐牢。
所以,当务之急建筑企业必须要加强对项目部的管理能力,实现票据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三流合一”,避免刑法和税负风险!具体措施至少应该包含如下两点:
第一,实行统一的合同签订和采购制度。
建筑企业必须实行统一的集中采购建筑材料和统一的采购合同会签的制度,以便防止虚假采购行为的发生,从而规避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行为。
第二,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收付结算制度。
建筑企业各项目部的材料采购与货款支付相分离,项目部材料采购合同必须由公司法律部门进行审查签订,经相关负责领导审核签字后,交财务部依照采购合同统一付款给供应商。杜绝包工头或项目经理接触民工工资现金的措施,即建筑企业工地上民工的工资必须由公司统一给民工在银行开设工资卡,由财务部统一通过民工工资卡向工地民工发放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