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幕墙网 > 行业资讯 > 新闻正文

两会声音|那些与房地产、建筑业有关的……

来源:中国幕墙网收集整理  作者:编辑  日期:2022-3-9
页面功能 [字体: ] [ 打印 ] [ 投稿 ] [ 评论 ] [ 转发 ] [ 啄木鸟 ]
    目前新风系统进入老旧小区已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如作为超低能耗建筑标杆示范工程的北京冬奥村,竭力打造“会呼吸”的健康居所,在每个居室建立独立的新风系统,在每户住宅主要功能区域及楼内公共区域安装PM2.5、二氧化碳、甲醛等监测传感器,新风系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新风量,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在满足建筑功能、绿色建筑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了建筑的健康性能,为居住者提供了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ALwindoor.com]编辑部整理发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将新风净水系统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

  郝际平指出,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居住建筑节能率由75%提升至80%以上,在门窗密闭性大幅提升的前提下,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和洁净健康,新风系统是必然选择,不仅能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更能有效提升建筑的节能性。

  目前新风系统进入老旧小区已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如作为超低能耗建筑标杆示范工程的北京冬奥村,竭力打造“会呼吸”的健康居所,在每个居室建立独立的新风系统,在每户住宅主要功能区域及楼内公共区域安装PM2.5、二氧化碳、甲醛等监测传感器(词条“传感器”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新风系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新风量,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在满足建筑功能、绿色建筑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了建筑的健康性能,为居住者提供了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他指出,自来水出厂后,需要经过漫长的输水管网及水塔水箱等设备,才能到达居民家中。尤其是老旧小区铺设的输水管道用的多是铸铁管或镀锌管,埋在地下几十年,会出现严重的腐蚀生锈现象。

  研究表明,水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恰恰就是自来水输送管道的最末端累积的铁锈所致。郝际平认为,在户用水表后安装全屋净水系统或在厨房水龙头处引接净水设备,可在处理不合格自来水微量污染物的同时,避免产出水质受老旧管网、消毒剂、高楼天台水池等二次污染,也有利于应对因水源突发事故造成的水质意外污染。而全屋净水系统不仅能提供健康、安全的直饮水,还可提供安全的生活用水。

  为此,郝际平给出五项建议:

  一、将新风净水系统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

  二、成立新风、净水应用改造行动专项课题研究小组,为改造项目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技术、团队、检测等专业支持。

  三、加大新风、净水系统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力度,做好产品认证与标识推广工作,完善运营和维护的服务能力,提高产业化技术水平。

  四、联合高校、检测机构、培训机构等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工作,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新风、净水行业科学发展。

  五、培育和扶持知名、标杆性的新风与净水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力量,带领行业持续向好发展。

  据悉,我国城镇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以来,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2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各地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近2万部,增设或改造提升养老、助餐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近3万个。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诚:推进节能门窗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要实现“双碳”目标,建筑节能是一道不可跨越的关口,而门窗节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全面推广使用绿色低碳节能门窗,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既有建筑超过600亿平方米,其中9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且门窗能耗为欧美国家的2~3倍,如果把既有建筑门窗和新增建筑门窗全部换成节能门窗,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16亿吨,相当于我国全年煤炭产量的15%左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0亿吨。

  建议提高门窗节能标准。加大顶层设计,对标欧美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分类施策,逐步提高门窗节能标准关键指标。

  推广使用节能门窗。同时也要加大系统门窗(词条“系统门窗”由行业大百科提供)的推广应用。因为系统门窗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产品性能及节能效果更加显著,在政府公共建筑(词条“公共建筑”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和高端房地产项目上可以大力推广使用。

  推动门窗设计标准化。各地建筑设计院要严格按照建筑节能要求,构建完善的建筑门窗标准化体系,加大节能门窗的设计及应用,严格施工审图制度,推动建筑节能门窗标准化发展。

  加大绿色建材产品政策支持。建议政府加大绿色建材、节能门窗等产业扶持推广力度,节能门窗具有优异保温隔热性能,建议直接纳入绿色建材产品库并广泛推广应用,同时在项目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在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要优先选择绿色建材产品,从源头把关,引导社会重视建筑节能、门窗节能。同时,加大市场节能监管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加快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征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赋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传统产业实现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动力增强的重要途径,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在今年两会上表示:“体量巨大、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有着庞大和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他以上海建工为例介绍说,近年来,上海建工聚焦“数字化赋能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战略定位,数字化转型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明确,从参与建设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放大数字链条综合效应,有力支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筑产业是个复杂系统,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徐征认为:“虽然建筑业企业转型与创新速度很快,但当前还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支出较大、缺乏规模效应,施工现场项目覆盖率低,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上数字化技术协同性不高,数字化技术在项目单阶段、单系统、单项目应用较多,BIM(词条“BIM”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难普及,设计、建造、采购、运营等环节孤立存在,数据和信息难以跟随项目推进而流动,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岛;BIM正向设计推进过程中计价体系不健全、BIM审核和验收环境不成熟,缺乏针对性强且内容齐全的行业标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缺口很大等。

  徐征强调,要解决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深入推进建筑产品数字化和建筑产业数字化。积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打造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数字工地,大力建设面向行业基于BIM的智慧设计、建造与运维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努力打造数字化商业生态圈。以“业务驱动、技术支撑、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企业家意志”五个关键因素为支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共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

  大力培育建筑服务商文化。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建筑产品服务能级指明了方向,要积极培育利他之心,提升服务能力、源自内心自觉的建筑服务商文化,主动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的绿色工程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建筑与自然、人的和谐。

  加快培养数字化高端跨界人才。充分利用我国建筑业企业平台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引进和培养建筑信息技术、工业软件设计等相关领域高端跨界人才。

  同时,建议政府出台智慧设计、建造、运维、更新标准体系,研究制定BIM计价政策、规范BIM正向设计相关费用,研究制定BIM审核验收政策以及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行业相关标准,大力支持传统行业自主创新研发集成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产业发展的“信息孤岛”,着力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惠英:建立健全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惠英

  建筑业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基础性行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建筑领域全过程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建筑行业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惠英表示,“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在碳排放数据量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亟须建立健全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

  在朱惠英看来,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以数据为导向的建筑能耗统计制度不完善。一是能耗统计数据获取困难。目前,各地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能耗统计获取数据的规模和范围有限的问题,且获取渠道系统性、可持续性不强,数据统计多数只强调电耗,对燃气、供热、水资源消耗等其他基础数据的统计收集重视不够;业主和所有权人履行义务不充分、提供数据不准确或不提供,导致能耗数据获取和更新困难。二是实施能耗统计的制度动力不足。目前,开展该项工作的主体仍为政府主导,建筑业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多数省市的统计报表填写任务最终由街道基层部门负责,由于基层工作统筹协调难度大、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经费支持等,导致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

  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建筑节能低碳建设标准体系尚不完备。标准体系是指导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低碳建设的标准化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各省市在构建适宜地方城乡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依据。此外,关于建筑节能低碳标准建设体系的研究较少且深度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双碳”目标背景下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建筑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健全。一是在实际操作中,官方掌握的建筑能耗相关数据极少公开,如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数据、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等均未公开。二是建筑用能、用气、用水、用热等数据共享渠道尚未打通。三是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欠缺。四是全国统一的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平台尚未建立。数据相对分散且不成体系,缺乏将各类数据汇集并进行有效筛选等的科学手段,不能很好地支撑建筑能耗总量和“双碳”目标的分解实施。

  对此,朱惠英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健全建筑能耗统计、数据监测与计量体系。建议强化以能耗数据为导向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和用能单位定期报送建筑能耗数据的具体要求,破除目前跨部门、跨行业获取和共享数据难的障碍,建立科学合理、有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资金支持的数据收集、分析及发布机制,提高业主建筑节能性能主体责任,制定统计人员培训教材和工作指引手册,发挥部门联动协同作用,有效提升建筑能耗数据统计、监测与计算质量。

  构建城乡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建议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标准体系,构建装配式建筑部件碳排放标准、建筑和市政设施等项目层面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行业企业等组织层面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新城区建设等区域层面碳排放核算标准、城市及省级层面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核算标准等。进一步提升各地建筑节能服务产业的水平,构建节能节碳量核定制度,引导地方成立节能节碳量核定机构,并对核定结果承担主体责任。

  搭建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建议推动能耗监测、能效测评、能耗统计等相关统计监测数据信息的深度融合,解决数据孤岛现象,构建统一的建筑能耗能效数据平台,建立碳排放数据库,并实现不同渠道数据接入共享,以及数据的对比、分析、检验等功能。多手段发布能耗信息,提高建筑能耗数据的透明度,提升可视化水平,提高数据应用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加快智能建造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楼层清洁、室内喷涂、地砖铺贴……过去曾由建筑工人亲力亲为的建筑工序,在有些工地已由建筑机器人代替。一套流程下来,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达到绿色、安全、环保、优质的综合效果。

  在产业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是智能建造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数字建造与工程管理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长期从事数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他认为,把握数字经济,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智能建造方面的人才。

  近年来,国家推动智能建造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力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词条“建筑工业化”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协同发展。2021年3月,“发展智能建造”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2022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之一。《“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在智能建造大背景下,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未来,将有大批智能建造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各企业,以自身高度融合的新型建筑专业技术,来帮助企业适应未来社会和市场需求,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基于在行业内的走访调研,丁烈云了解到,目前,我国智能建造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智能建造人才缺乏,“懂土木建筑工程的,信息技术、智能化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懂信息技术的又缺乏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丁烈云说,这也直接导致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复合型的智能建造人才。尽管已有多所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但智能建造不是传统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加上几门有关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课程就行了,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包括重构人才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特别是培养学生“数据驱动工程”的能力,如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算法、驱动一台设备、解决一项工程任务,更多的是让机器人去建造,而不是只靠人力去建造。

  身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丁烈云既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认为,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还必须有复合型的师资。丁烈云建议,高校应鼓励跨学科教学,组建高质量的跨学科师资队伍。通过自主培养或者吸收更多信息技术的师资投入到智能建造的研究和教授中。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满足智能建造专业的需要。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为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开设有关机器学习、工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课程。

  同时,还要重视智能建造专业的教材建设。丁烈云表示,教材建设需要学科积累,可以组织一些有研究基础、学科积累丰富的高校以及数字化转型较为成功的企业专家来共同编写。

  此外,应制定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方案。智能建造是一个综合性专业,高校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甚至有些企业也不太明确自己的需求。高校需要引导教师从事智能建造方面的研究,面向企业数字化的转型承接企业的研究项目,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确立智能建造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智能建造的学科规律,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

  “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智能建造专业人才,但是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一定的办学条件,包括学科积累、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一定要避免一窝蜂、赶时髦!”丁烈云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加强跨行业协作推动智能建造高质量落地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

  长期以来,工程建造行业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与大规模投资来拉动发展,组织方式粗放,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程度较低。在新时期,推动智能建造发展,被认为是建筑业摆脱传统粗放型建造方式的主要途径。

  “智能建造不仅带来了工程建造技术的变革创新,而且将从产品形态、建造方式、经营理念、市场形态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表示,“然而,当前,由于建造产品的唯一性、建造过程的不可重复性、建造环节的碎片性以及现场环境的复杂动态性,导致智能建造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

  王美华分析认为,智能建造难以有效落地,有各方面的原因:

  行业间存在无形知识壁垒,跨行业融合难。目前,智能建造领域以工程建设方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可把握需求,但无法突破多环节、多主体、多行业、多专业协同的困境;以信息技术方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可依托新理念新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效,但无法有效把握需求。另外,装备制造等上下游行业既有知识技术体系互不相通,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成熟前端技术与平台缺乏,需求亟待满足。虽然近年来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但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设计平台、成熟的行业互联网平台以及智能生产和施工装备与平台。而且,装备制造业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发展缓慢,无法满足智能建造的需求。

  核心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培养体系欠缺。目前,涉足智能建造领域的都是某一行业的专业型人才,真正能从智能建造核心要义出发,融合各行业知识体系并能牵头推进的领军人才少之又少。智能建造新生力量的培养,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或主观判断决定,没有建成适合各方需求的有效培养体系。

  管理体制结构变革不到位,发展存在阻力。智能建造基于数据实现端对端、信息充分共享、管理平台化,打破了企业原有金字塔管理体制结构,变革阻力会导致资源投入不到位;管理方式因信息平台化而发生改变,个体和任务小团队的自管理、自决策机制会越来越普遍,但缺乏良好的组织管理方式及组织文化。

  为推动智能建造全面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王美华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构建跨行业多方协作机制。在顶层设计上,构建集设计、生产、物流、施工、信息、装备等多行业、多专业的联合攻关团队与协作机制;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调,推动解决智能建造发展的瓶颈问题。

  加强技术与平台研发,明确智能建造的发展模式。在前端基础技术关键环节,鼓励自主研发,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支撑智能建造的有效实施;明确分阶段发展模式,协同前后端软件与硬件共同发展,加强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和创新施工设备的深度融合,提供适用于建造过程特殊需求的一体化产品。

  通过高等院校重塑专业体系,培养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选拔兼顾工程建设和信息化技术双领域的专家型人才,按需进行智能建造知识的定向培训,补短板,突击培养成熟人才,助力智能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打破行业间知识壁垒。制造落地。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新领域高效快速发展。采用政府鼓励引导的方式,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建造模式赋能龙头企业,鼓励建设主体开展智能建造创新示范试点,重点评估分析智能建造实施难点及项目效益;构建国际化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开放合作,营造智能建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锦石:鼓励地产和建筑企业走EPC、装配化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向2022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建议涵盖乡村振兴、绿色建筑、职业教育、儿童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其中,涉及房地产及上下游领域的建议是,加强乡村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地产和建筑企业走EPC、装配化道路。

  陈锦石建议,推进集中规划建设,加强乡村土地集约利用,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和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三规合一,搞好乡村集中规划,化解乡村规划和乡村发展错位的问题。

  他还建议修订《土地管理法》,去除乡村用地流转和用地性质转换的障碍,构建合法的途径把大量闲置建设用地和撂荒耕地盘活,加快制定各类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美好乡村的建设成本。

  陈锦石建议,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加大对装配式技术的扶持,鼓励地产和建筑企业走EPC、装配化道路。鼓励政府投资、民间投资项目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服务。培育一批集设计、施工、生产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整合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前期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造价咨询、工程监理等服务。

  鼓励支持建筑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词条“高新技术企业”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认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鼓励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推进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同时,优化建筑结构降低使用能耗,大力发展结构自保温一体化技术体系。优化外墙保温相关管控标准,对于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适当放宽得房率要求。外墙保温材料推广使用聚苯板,提升外墙保温涂料质量并定期维保。加大鼓励精装修房,提升建设标准,杜绝用户重复装修,减少各类材料和能源浪费。

  全国政协委员、陕建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构建数字化建筑劳务平台 破解农民工管理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陕建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

  对此,张义光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建筑劳务产业园,实现劳务企业管理平台化。通过构建建筑劳务产业园,一方面打通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加速整合、优化、引导建筑工人队伍和小微劳务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发展,逐渐由低层次的体力型、数量型向高层次的技术型、质量型转变,促进专业作业企业成为建筑业的用工主体;第三方面可以通过企业聚集的形式,进一步破解劳务企业“松散小”、服务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打通建筑业管理政策向小微企业传导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加快数字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实现劳务用工管理数字化。一方面做实产业链保障机制的有效落地,打通住建实名制系统与人社农民工监控预警系统数据共享问题,全面实现建筑施工项目动态监管和劳务用工数字化监管的一体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资金到位率进行监管,保障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做强供应链供给能力和质量提升,充分运用产业园数字技术做实专业作业企业信用评价、建筑产业工人数字化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劳务用工大数据监管与调度作用,形成施工总承包企业与建筑劳务产业园区的创新协同、错位互补、供需联动的区域数字化发展生态。

  三是加快创建优秀劳务品牌,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通过构建建筑劳务产业园,实现职业教育人员的聚集与输送,加快劳务品牌发展提升。一是开展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培育引导建筑劳务企业领军人物由技能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建设劳务品牌专家工作室,健全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二是通过产业园区企业聚集效应加强劳务品牌的培育,建立劳务品牌资源库。三是加速劳务品牌壮大升级,打造细分行业专精特新劳务品牌,组建劳务品牌联盟,推动劳务品牌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劳务品牌特色产业园区。

  此外,张义光还建议,完善推广“科学家+工程师”的技术研发模式,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主动对接,双向沟通,提出技术需求,共同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政策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引导产业向绿而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

  彭寿指出:目前,国家及相关部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支持BIPV发展,但相关法规只作了倡导性、鼓励性的支持,缺乏刚性要求,同时在材料、设计、施工、建筑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仍不健全,目前我国BIPV渗透率不足2%。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的数据来看,目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已经占到全国碳排总量的51.3%,其中仅建筑运行阶段碳排占比就达到了22%。因此,建筑行业成为我国零碳发展的“主战场”。

  他认为,“建筑减排,BIPV是关键,光伏材料是支撑。”当前我国BIPV供需条件趋于成熟,光伏材料技术与产能均处于国际前列,国内领先建材企业围绕建筑绿色发展趋势,持续开展新型光伏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广,致力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光伏材料应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发展等强制性要求纳入政策法规体系,明确相关法律责任,完善国家标准体系,为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与支撑。”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如是说。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

  在《关于老旧房屋进行超低能耗改造的建议》中,倪海琼表示,老旧房屋改造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工程,对老旧房屋进行超低能耗改造不仅提升人民居住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而且对带动产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产业与技术成熟,成本经济可行,并具有建设周期短、边际效益高、产业拉动强、市场潜力大等优势。”

  为此,倪海琼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建议住建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老旧房屋改造中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先行先试;在租赁住房改造中率先示范;在学校、图书馆、养老院等公建项目中率先应用。二是创新金融举措。建议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出台相应补贴政策,打通金融支持的“最后一公里”。

  在《关于美丽乡村推广应用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议》中,倪海琼表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推广应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营造健康宜居、节能低碳的高品质居住环境是改善农村人居的重要途径。“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建造的农村房屋可以摒弃传统燃煤燃气等化石能耗供暖(词条“供暖”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方式与空调制冷方式,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目前,相关产业与技术已经成熟,成本经济可行,并具有建设周期短、边际效益高、产业拉动强、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具备规模化推广应用的条件。”

  为此,倪海琼建议一是开展美丽乡村超低能耗建筑示点示范。在部分省市特别是北方地区农村,率先进行示点示范;在农村学校、幼儿园、村委会等公共服务建筑开展试点应用。二是培育适用于美丽乡村超低能耗建筑相关产业。厚植产业基础,完善超低能耗建筑上下游产业链。三是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出台绿色金融支持政策,由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牵头设立低能耗建筑建设专项贷款,鼓励农村建设超低能耗房屋。

  更多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肯定楼市正面作用,未来重点是“新发展模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此前,在多个城市相继降低首付比例和下调房贷利率后,郑州成为今年全国首个松绑“限购和限贷”的省会城市,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进一步释放了宽松政策从供给端向需求端方向传导的积极信号。在政策托底楼市之后,行业前景并不明朗。一方面,房企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暴雷”事件不断;另一方面,开年以来房企销售业绩表现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房企都难逃业绩亏损和业绩下滑的泥潭。

  目前政策转向究竟能对行业带来多大的提振作用?还会有哪些宽松措施跟进?未来行业发展模式如何演变和定义?下面将从政策趋势、行业变化等角度来进行分析。

表1:2月以来各城市房贷政策梳理

城市

政策概要

主要内容

山东菏泽

首付比例下调

对名下无住房且无个人住房贷款记录的居民家庭,申请贷款购买普通住房的,首付比例可以执行20%。

江西赣州

首付比例下调

首套房贷首付比例降到20%,目前国有大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均执行此房贷政策。如果二套房在非限购区则首付30%、在限购区则首付 50%。

重庆

首付比例下调

购房者满足一年社保要求,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可达20%。

广西南宁

首付比例下调

执行首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住房价值的20%,执行第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住房价值的30%。

上海

房贷放款加快

银行对二手房贷款审批和放款均有所提速,大多在过户完成后一个月内可放款。

广东佛山

首付比例下调

非限购区首付比例降至20%。

广州

房贷利率下调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银行同步下调广 州地区房贷利率。其中,首套房利率从此前的5.6(LPR+100BP)下调至 5.4(LPR+80BP),二套房利率从 5.8%(LPR+120BP)下调至 5.6%(LPR+100BP)。

江苏苏州

房贷利率下调

多家银行将首套房贷利率调降0.05个百分点至4.9%,该地区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已降至 4.8%。

江苏南京

房贷利率下调

南京各大银行房贷利率普遍下调,首套平均在 5.9%左右,个别银行可以低至 5.6%。

四川成都

房贷放款加快

成都地区一家大型银行人士表示,该行审批完成一周后,基本不超过半个月即可放款。

江苏南通

首付比例下调

江苏银行:首套首贷,首付最低20%。

深圳

房贷利率下调

首套房贷利率降至 4.9%,为三年最低、一线城市最低。

浙江杭州

房贷利率下调

杭州首套、二套房按揭利率均迎来下调。目前,各大银行首套房利率基本在5.6%-5.65%, 个别银行最低5.5%,二套房利率则普遍在5.85%左右。

山西晋中

首付比例下调

降低二套房的贷款首付比例,家庭购买二套房来改善当前住房条件需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将其首付比例降低为不低于购房总价的20%。

河南省

驻马店

首付比例下调

首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30%下调为20%。

安徽省蚌埠

首付比例下调;

房贷利率下调

目前蚌埠银行大部分首套房贷比例已降至20%;房贷利率降至5.83%。

郑州

房贷利率下调;放宽二套房限贷

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引导在郑金融机构加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下调住房贷款利率;

内容来源:中房研协测评研究中心整理

  【各方观点】

  易居企业集团首席执行官丁祖昱认为,目前整个楼市仍然处于调整期,多数城市仍处于观望状态,2022年各地依然延续“因城施策”的政策思路,郑州此番“救市”对于市场预期的恢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后续将会有更多城市由于市场下行压力而采取放松调控甚至“救市”的动作,但其对市场的拉动力着实有限,市场较难出现反转行情。而核心一、二线城市市场需求及购买力依旧坚挺,也可能会出现反向收紧的情况。

  首创证券房地产团队首席分析师王嵩认为,近期地产政策端调整逐步向需求刺激方向传导,春节后已有重庆、赣州、菏泽等地下调商贷首付比例,郑州、浙江等地在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等方面提升需求。当前已进入需求端托底政策密集出台周期,随着基本面增速持续下降,地产宽松政策释放将逐步从供给端向需求端的路径传导,预计后续基本面较差并且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低能级城市会跟进宽松政策,限购限贷的放开结合实际购房利率下调将有效提升购房者入市信心。

  戴德梁行华南区研究部董事张晓端认为,在“房住不炒”的总体框架下,“因城施策”意味着各地在具体措施上将进退有别、松紧适度。预计后续整体市场仍处于调整通道,但成交规模或伴随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而逐渐缓和企稳。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认为,房企的经营会有两个特点,即分化将持续,企业间的兼并和资产转让也会持续。凭借融资优势,部分央企和大型国企将在拿地以及销售层面有较好表现,同时由于部分城市和区域的调控节奏有所变化,也会对销量提升有所帮助,这会进一步加大分化的趋势;另外,虽然总体来看房企的融资压力会有所减轻,但这并不代表房企的整体偿债压力会明显减少,今年依然是房企偿债高峰,不少房企仍将通过资产转让以及大股东注资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因此可能会出现部分房企规模不断减少但利润转好的情况。

  贝壳研究院市场分析师唐瑄认为,春节后成交修复加快,价格基本止跌,但整体预期仍然偏弱,多数城市景气度还处于较冷水平。市场对政策的响应确已显现,但响应的力度尚不足够。与历史相比,当前基本面复杂和政策力度相对克制决定本轮政策起效需要更长时间,掣肘信心恢复的症结在于房企风险尚未完全解除。房企自身造血良性循环是行业良性循环的基础,需求侧的流通稳定优于供给侧的定向纾困。让房地产资金周转驶入良性轨道,是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必要路径。预计更多城市将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下,因地制宜出台稳销售的政策。

  行业信心修复需要时间,相关支持政策仍需进一步深化和落地

  尽管当前房地产行业政策修复正在进行,国家层面反复强调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同时,房企融资环境略有改善,各地也有序出台了一些行政措施,包括降低购房门槛和购房成本在内,满足了合理购房需求。但就目前情况看,前期政策落地后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开年以来房企的业绩增速下滑、信用恶化和投资规模收缩仍是普遍现状,受部分房企债务违约事件影响以及对未来市场走势的担忧,购房者观望情绪依然浓重,房企项目的去化难度仍然较高,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以及部分弱二线城市,短期销售端仍将承压。房地产市场企稳仍需要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实际落地,相比于供给端的纾困政策,针对需求端的政策还有改善空间,更直接利于改善市场预期,从而扭转行业下行局面。

  郑州松绑楼市具备一定示范效应,后期“因城施策”将打开改善空间

  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楼市行情低迷、房企违约事件蔓延和市场预期不足的现状,政策端持续释放维稳信号。从最新的住建部表态来看,“努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定调相比前期对房地产的描述更为积极,肯定了房地产市场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振行业信心。聚焦于房地产调控,住建部更强调要通过“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增强调控政策的协调性和精准性”来“保障住房的刚需和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

  在此背景下,郑州打响了二线城市地产政策全面放松的“第一枪”,相比之前一些城市的零碎操作,郑州此次政策具有实质意义的稳楼市导向。此次“郑十九条”覆盖面广泛,从住房需求侧、供给侧、信贷端、安置房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急迫性,“救市”意图明显。具体内容来看,下调住房贷款利率、降低二套房首付商业贷款门槛等部分措施不仅能从实质上降低购房成本,扭转市场预期,释放改善换房需求,加快郑州市场筑底修复,同时还对其他同样遭遇市场收缩的城市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就当前政策环境而言,高层对地方楼市松绑政策的容忍度有所提高,二、三、四线城市政策放松的空间正在打开,核心一二线城市政策也有纠偏空间,以缓解房企资金压力、稳定市场预期。预计3月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出于市场下行压力而采取放松调控的动作,提升购房者入市信心。政策优化的工具包括限贷限购的调整、下调房贷利率、出台购房补贴、减免相关交易税费等。此外,从长效机制角度出发,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老旧小区改造等也将持续获得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向民生工程推进。

  政策底已经夯实,市场有望实现筑底回稳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肯定了消费者的合理住房需求,而且明确支持这个需求由商品房市场来满足,且鼓励行业进行新的发展模式探索。房地产仍是压舱石和支柱产业,上下游关联产业众多,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有重要作用。近期包括菏泽、重庆等地在内的下调商贷首付比例,广州、深圳、杭州、苏州等地连续下调房贷利率,结合此次郑州“认贷不认房”的政策落地,意味着从政策面角度,房地产行业不再被特殊“照顾”,政策基调回归正常,更加强调“以人为本”。随着需求端政策的放松和回归正常,限购限贷的放开结合实际购房利率下调将有效提升购房者入市信心,预计市场将逐步走出前期悲观预期,同时房企动态盈利将进一步修复。展望后市,行业基本面有望伴随政策的改善而迎来复苏,全国房地产市场或将逐步实现底部企稳。在楼市的“金三银四”下,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楼市将率先迎来恢复,房价或有上行空间,而与此相对的是,多数城市基本面依然脆弱,复苏缓慢且不均衡。

  当然,即便政策彻底回暖,行业发展也不是原来“剧本”的翻版。有业内声音说行业进入了“黑铁时代”,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也反映了部分主体对市场发展的判断。我们也认为行业规模已经触顶,开发企业如何参与未来的市场,需要每一个主体主动的去创造和适应,什么是行业新的发展模式,总理说了,需要探索,需要通过每一个行业人的实践来定义。

门窗幕墙第一手资讯! 上中国幕墙网 news.alwindoor.com 手机访问地址 3g.alwindoor.com

原文地址:http://www.52mqw.com/info/2022-3-9/49039-1.htm
转载时需注明出处:中国幕墙网 点击查看 www.alwindoor.com
我要评论 (已有*人参与评论)
上一篇:南方有“佳”人|寻找2022“虎男福女”品牌代言人
    
【回到顶部】
为了帮助建筑门窗幕墙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会员单位,更好的认清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现状,从而提升自身产品品质及服务能力,...
[正文]  [评论]

中国幕墙网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版权,归中国幕墙网和作者所共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 转载的图片或者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本站水印。

隐私条款: 除非特别声明,否则文章所体现的任何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幕墙网。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将其删除!

月精彩评论集锦
知识百科
月热点新闻推荐[TOP10]
月企业关注度排名
月产品人气值排名
客服电话:400-60-54100  传真:0832-2201099 值班电话:1502315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