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ALwindoor.com]编辑部整理发布:
在幕墙设计从 “功能载体” 向 “文化与生态共生体” 转型的当下,安吉 “两山” 未来科技城文化艺术中心幕墙项目以十二片 “竹叶” 为灵魂,以八大幕墙系统为骨架,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构建起地域人文、生态性能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标杆之作。该项目建筑方案设计为MAD 建筑师事务所,主体施工图及幕墙全过程设计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该项目是建筑师与幕墙工程师的智慧结晶,也将成为幕墙设计大赛中展现行业前沿水平的典范项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项目坐落于浙江安吉,总建筑面积约 12 万㎡,涵盖 1300 座大剧院、2000人会议中心等核心功能,肩负着衔接西侧自然山体与东侧城市空间的 “过渡载体” 使命。建筑方案以安吉 “中国竹乡” 的自然禀赋为起点,确立 “竹叶灵动”“茶田见山”“融于自然” 三大理念,幕墙则是通过 8 类玻璃幕墙系统(FS-01 至 FS-08)与 3 类非透光幕墙系统(铝蜂窝板、UHPC、铝板拉伸网),以及“叶片”的3类装饰屋面系统的协同应用,让建筑从形态到功能都深度呼应地域特色。


让 “竹叶” 在建筑上生长
设计团队将安吉竹林的自然意象转化为可触摸的建筑语言,十二片 “叶片” 屋面成为项目最鲜明的视觉符号。屋面系统采用 “白色自洁双曲蜂窝铝板 + 仿铜色双曲蜂窝铝板” 的上下双色设计,顶面还原竹叶的朦胧质感,底面呼应茶田土壤的温暖色调,叶边则通过 “机翼” 状组合金属板处理,弱化屋面厚度,实现叶尖纤细收边的灵动效果。立面则创新应用互为支撑折线全玻璃幕墙(FS-01)与无助自支撑全玻璃幕墙(FS-03),前者模拟竹叶交错的折线轮廓,后者强化 “单片独立又共生” 的形态,搭配叶脉装饰线条,营造出 “竹影交横” 的空间意境。
无框式超高全玻璃幕墙(最大高度19m)进一步消隐建筑与自然的边界,白天将茶田、远山景观引入室内,木色空间与自然光影交融,让人身处建筑却如在竹林;夜晚暖色调灯光透过折线玻璃形成 “竹叶投影”,投射于地面与墙面,呼应 “青澜似海” 的诗意,实现 “建筑即景观” 的设计目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技术破解性能难题
项目直面复杂形态下的生态性能挑战,通过精准分析与创新设计,让幕墙既满足美学要求,又具备卓越的物理性能。在抗风压(词条“风压”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性能、、水密性与气密性(词条“气密性”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能方面均达到较高标准,有效避免雨水渗漏(词条“渗漏”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与能量流失。
针对双曲形态的排水难题,设计团队采用CFD动态模拟系统,对复杂屋面在不同雨量及风速下的排水方向进行分析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将十二片叶片按汇水特性分为 L1、L2、L3 三类。L1 类叶片通过水管排水集中排出超 90% 雨水;L2 类以水管排水为主、线性排水为辅,排水量超 70%;L3 类则通过两者协同工作确保排水效率,全面应对双曲屋面易积水的行业痛点。
为共生提供硬核支撑
项目的核心突破在于两大技术创新,为 “形态不妥协、性能不打折” 提供保障。一是互为支撑折线全玻璃幕墙系统(FS-01)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团队通过SAP2000及Midas Gen等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对玻璃应力、挠度、结构胶受力等进行全面分析。各项指标均满足安全标准,确保大跨度折线形态的结构安全。
二是可吸收较大层间位移的幕墙铰接节点(已申请专利) ,针对主体结构复杂变形问题,该节点通过顶部竖向腰型孔吸收 Z 向位移,底部转动构造吸收 X/Y 向位移,并在 L/4 与 3L/4 处设防扭转构造,可分解任意方向的变形,避免玻璃因结构位移产生破损,保障幕墙长期使用的稳定性与生态性能。
数字赋能:让设计更精准高效
数字化技术贯穿项目设计全过程,成为破解复杂难题的关键工具。在曲面优化上,团队采用 Rhino+GH 软件,将自由曲面转化为有理化曲面,通过对比双曲、单曲与平板蜂窝铝板的效果,确定最优方案,针对超长蜂窝板的温度变形需求而特殊设计连接节点及叶脉布置,调整叶片收边为上下异色的“机翼状”一体化三角板,既保证了美学效果要求,又降低了现场安装的难度。
安吉 “两山” 未来科技城文化艺术中心幕墙项目,以地域人文为魂、以生态性能为本、以技术创新为翼,构建起幕墙设计的完整价值体系。它既打破了 “形态与性能不可兼得” 的行业困境,又为地域文化建筑幕墙提供了 “从意象到落地” 的可复制路径。在幕墙设计大赛中,该项目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卓越的生态性能与前沿的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标杆,为幕墙设计迈向 “人文 + 生态 + 技术” 融合新时代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