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看,这项技术最终将给工业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带来颠覆式的改变。
事实上,就3D打印的理论研究而言,中国与国际水平相差不远,但将整个产业所涉及的材料、机械、
数控、软件等诸领域集成起来做出一个商品时,差距的鸿沟就直面而来。
3D打印技术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包括设备制造、材料、模型软件,以及服务商。
胡尔已经清楚地看见了这一点,并着手进入产业链整合的阶段。
2012年初,胡尔以1.35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颇具科研实力的Z Corp和Vidar Systems公司。其合伙人雷切特勒表示,行业整合将使3D Systems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全方位的研发。公司将6%-7%的营业收入和20%的员工投入研发,其中技术、材料、产品各占三分之一。
材料是产业链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如前文所述,澳大利亚等国家正加紧研究金属零件的制造,一旦在金属材料上得到广泛应用,3D打印就将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
而国内甚至连特殊的研究材料都难以获得,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涛介绍,由于研究所需的材料用量很少,研发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国内厂家根本不愿为这样的小众需求试制特殊的材料。
如果购买国外厂家生产的原材料,也会遭遇“阻击”。比如,生产3D打印原材料的德国德固赛公司,与美国、德国的客户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协议要求其大部分原材料卖给合作方,只有20%的份额公开销售,且这部分材料在性能上相对较差。因此,中国国内很难买到新型且上佳的原材料。
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胡又文说,中国在材料供应和模型软件供应环节,目前还没有专业公司进入,所以即便“三校一企”精于3D技术本身的研发,产业链上下游亦难以跟进。
同样,3D打印设备集成了多个精密组件,其产业化发展需要较强的工业基础支撑。中国在机电和数控等传统领域一直缺少核心技术,以致国产3D打印设备的一些核心组件,如精密激光器、光学系统、精密
导轨和电机等均需从国外采购。
“国内做3D打印设备的厂商没有资金做全产业链的研发。”冯涛说,“而国外这个行业都已经并购好几轮了,通过资本的手段给企业增加资金,扩充研发实力。”
美国明显加大了对3D打印技术研发的组织力度,以确立高端制造业的霸主地位。2010年,爱迪生
焊接研究所牵头成立增材制造联盟,很快就吸收到30余家成员,这一联盟将促进制造商和供应商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对接。
欧盟在诺丁汉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埃克斯特大学等建立了多个3D打印中心,设置基金予以支持。这些联合体有助于解决3D打印领域存在的高端共性问题,并能使新技术顺利产业化。
鉴于欧美的成功经验,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建立了一个工业设计联盟,试图整合包括研究机构、服务商、设备供应商、设备代理商、服务提供者在内的资源。在联盟下可以让更多的技术得到普及。不过,这个联盟目前的作用更多是为了产品推广。“国内多数的技术攻关是针对产品级的,而不是针对产业的共性技术,由于产品恰恰在联盟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联盟中利益共享、风险承担的机制也尚未形成。”冯飞指出。
作为全国工业的主管部门,工信部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2012年9月开展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研究,初步判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可能完全替代既有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但它为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打开了一扇“机会
窗口”。
颜永年也判断,距离3D打印的广泛应用可能还要十年,现在重视完全来得及。
为此,工信部准备组织研究制定3D打印技术路线图、中长期发展战略,推动完善3D打印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而且会研究制定支持3D打印产业发展的专项财税政策。
问题在于,中国原有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否能帮助我们抓住这个“机会窗口”。
上一页12345下一页